“郎騎竹馬來,繞床弄青梅”,古時有扎制竹馬讓兒童騎著玩耍的傳統(tǒng),作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嘉祥村跑竹馬藝術,在沉寂28年后又煥發(fā)出新的風采,讓非遺藝術在當代得以傳承發(fā)揚。
隨著場上大鼓敲響,傳統(tǒng)劇目《昭君出塞》正式上演,八個騎馬者、一個為王昭君牽馬的馬童相繼登場,馬上的人作催馬馳騁姿態(tài),而跑馬姿勢有前踢、后蹬、失蹄和蹲步,時而疾馳,時而緩行,舞姿細膩,唯妙唯肖,變化無窮。整個舞蹈要變換八種陣勢,分別由八個表演者領舞,場上每個動作的精彩呈現(xiàn)都離不開嘉祥村竹馬藝術傳承人張福運和隊員們的努力,通過對古時唱本的潛心研究,才把這門藝術繼承了下來。
嘉祥村竹馬藝術班隊員夏香菊說:”排練了十多天,活動著玩唄,俺都喜愛這個活動,愿意學。“
嘉祥村竹馬藝術傳承人張福運說:”我們嘉祥村的跑竹馬,已經將近有200年的歷史了,最早起源于道光年間,直到現(xiàn)在我是第八代傳人,那時候跑竹馬的我才20多歲,老少爺們過了年的時候沒有別的娛樂場所,也沒用電影電視的,都擠到打麥場里都看跑竹馬的,那時候擠的人山人海的擠不動。“
據了解,2006年嘉祥村跑竹馬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主要是柳子戲、傳統(tǒng)戲服和竹馬相結合的藝術形式,已傳承了200余年,早在清代就有了這項傳統(tǒng)藝術,每逢春節(jié)和正月十二、正月十六的時候,竹馬班都要跑起竹馬,熱熱鬧鬧的慶祝一番。
嘉祥村村民告訴記者:”以前見過,那是俺村里第一次跑,從前的老人都跑過了,現(xiàn)在失傳了將近20年了,現(xiàn)在又重新拾起來了。“
嘉祥村竹馬藝術傳承人張福運說:”竹馬活動將來我想著,就是找一批,年輕的有文化的,在現(xiàn)在的基礎上,繼續(xù)發(fā)揚廣大,一輩輩的傳下去。“
跑竹馬既具有濃郁的鄉(xiāng)土氣息,又具有獨特的表演技巧,且在發(fā)展過程中,積累了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資料,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、歷史價值和民俗研究價值。跑竹馬經常出現(xiàn)在重要節(jié)慶民俗活動中,為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,也具有較大的社會價值。
嘉祥縣文廣新局社會文化藝術科科長梁海濤說:”跑竹馬是我縣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近年來一直處于瀕危狀態(tài),近期我局幫助嘉祥村的竹馬老藝人對項目進行搶救保護,購置服裝道具,吸收年輕人參加,由老藝人傳授技藝,把跑竹馬傳承、發(fā)展下去。今后我局還將多措并舉,使我縣更多的優(yōu)秀非遺項目得到進一步繼承、弘揚。